普洱茶是“文物”,还是“饮料”?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普洱茶是“文物”,还是“饮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乾亨德(ID:qhd20091002),作者:何亚锋,茶资讯经授权发布。


普洱茶在中国众多茶类里被用户话题最多的一种茶,这是普洱茶可以长期仓储的属性所导致,但这样的属性也可以说是普洱茶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阻碍。



01


普洱茶存放标签



受到历史上普洱茶敬贡的因素影响,到目前故宫还完整保存一个金瓜贡沱,这无疑是给普洱茶可以长期存放文物标签。


90年代中后期一些台湾人发现普洱茶可以长期存放并不变质,于是他们开始写书炮制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


并且倡导"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他们一边写着书一边做着自己的茶,把自己茶写进书里,写成老茶,写成文物茶,冒充年份,这些茶多半是仿照云南几大厂家的编号来做的(90年代中后期恰逢当时中茶云南几家国营茶厂的不景气)。




02


普洱茶文物价值



当然说到老茶,笔者一点不否认,那些存放到现在的号级普洱茶,但这些老茶市场存量毕竟是非常少的,即使有也没有办法饮用的。


这些茶可能真正的成为了"普洱茶文物"具有历史参考价值,或供后人膜拜神往。


但普洱茶一些内含物早已经淡然无存了,(普洱茶最佳饮用时间应该是在30年以内的)普洱茶三大转化周期是27年。


上百年的号级普洱茶我们是怀着崇敬心情,敬佩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岂能是口中之物?



03


当下普洱茶营销"文物""金融"标签



普洱茶无非是茶叶的一种,在源头还是属于传统的农业,说得简单一些就是树叶子,但是在普洱茶的销售环节,我们不难发现被用上了"文物"和"金融"的属性。


当一个简单的树叶子背负了太多的属性,难免会引起传播的误解和消费的痛点。


笔者也认同普洱茶有增值的可能性,但不是靠虚构题材和想象来完成的。


普洱茶毕竟就是一种饮料而已,我想如果可以增值的话是靠消费量的增加导致市场供不应求构成的,并非通过事件营销,故事写照来获取存量市场的囤积来获取增值。



这种务虚的做法在2007年已经出现过一次危机了,这次危机给普洱茶产业可以说一个重大的打击,让众多参与“击鼓传花”的损失惨重。


普洱茶的越陈越香是一个相对的时间,并非永恒。


笔者作为一个茶行业从业者,深度参与者,我们向来不推崇普洱茶的文物价值,我们深信文物是非常稀少的,不可再造的,但是普洱茶毕竟是每年都有的,每年都会做的,而且源头供给量也会日益增加的。


只要文物价值被放大,源头供给量就越大,故事,内容就越多,可以让智者变"愚者"。


一个可以再生再造的普洱茶为什么被披上"文物"的标签在营销呢?这无非行业自造神话罢了。


试问我们自己在有生之年大量仓储普洱茶经过沧桑岁月能成为博物馆里受后人膜拜吗?能像现在故宫里那个普洱金瓜一样作为文献来参考吗?


因为故宫的普洱金瓜只有一个,你仓储的普洱茶不仅你有,可能很多人都有



04


普洱茶成为饮料的阻碍



笔者认为普洱茶的确是一款非常不错的饮料,相对于其它的茶类来说内含物较为丰富,品饮起来层次感也非常的明显,滋味也会变化多样,有让人着迷之处。


但这么好品饮感受为什么不会被大众所日常消费呢?


我认为这恰恰是前面几个标签所为导致的,普洱茶能成为日常消耗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来解除阻碍:


第一,普洱茶的故事与题材营销少一点。


第二,普洱茶的产品升级多下功夫,传播传统文化并非不创新,可以在普洱茶形态上与消费体验上多努力。



第三,普洱茶要彻底解除 "喝熟茶""藏生茶""品老茶"概念混淆,消除存量市场隐患。让存量市场自然形成,不鼓吹。


第四,普洱茶增值是通过日常消耗来趋动,通过增量换价值,普及普洱茶正确滋味与口感标准。消除市场上早期假冒云南几大茶厂的湿仓茶品。


第五,杜绝商家联合自媒体炒作有特色口感标签的普洱茶,还给供求市场自然形成的价格体系。确保茶农与渠道经营者和谐有序共生。


普洱茶虽然有“文物”、“金融”、“收藏”多重属性的存在,但这一切都是因广传播,多使用,多消费来实现的,我们不能停留在自我造神话梦里。


任何商品都有两种价值,“商品价值”与“使用价值”,那么普洱茶也不例外。普洱茶的商品价值其实还是在农产品的范畴内,当前普洱茶的使用价值是被禁锢的。如果普洱茶使用价值真正被释放了,我想这才是用户与经营者,茶农愿意看到的。


撰文 | 何亚锋

插图 | unsplash、茶资讯